Sunday, February 08, 2009

09讲片话【01】之《赤壁》真的败给了一杯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宋代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样写的。尤其是词起首两句,即景兴怀,感慨古今英雄历史人物与兴旺盛衰,气势澎湃混雄,意境悲凉壮阔,千古传颂不休。古人没有我们的世界观,没有纵观历史的角度,却能以赤壁为题,把原著《三国》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气势何等澎湃。今人吴宇森导演,有没有拍出这样的气势和韵味呢?
若将《赤壁》上下两集合成,由于前呼后应,一气呵成,人物交代有始有终,全片绝对有这样的气势。上集的八卦阵战役,下集的火烧赤壁、联军突袭等连场的杀戮,一场紧接一场目不暇给的战役都拍得浩瀚无比,气势澎湃,悲壮气氛、浪漫气息也顿时弥漫。吴宇森导演到好莱坞去打了个转回来后,显然,更得心应手地处理了许多规模空前盛大的场面。配合精细的电脑动画辅助,确实令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但是,如今大家看见的是分为上下两集的电影。摆开商业考量盈余回收不说,以电影艺术而论,却是弊多于利的……几天前,早报的记者朋友李亦筠来电,问了几个关于电影《赤壁下:决战天下》观后感的问题。当时给的答案是这样的:“若能两部同时看会比较好电影,隔了这么多个月才看下集,感觉像在看一部电影的‘收尾’,因为看不到半个小时,大战就开始了。”
俨然,许多人都认为既然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分,就应该前后呼应,上下连接……可是,这不也正是“一部”电影应该做到的吗?既然要分上下两部,是不是应该联合看也可以,分开独立看也行呢?意思是,就算没有看过《赤壁上》(总觉得应该称之为《赤壁前传》),单是看《赤壁下:决战天下》也还是很满足的。《魔戒三部曲》就是最佳例子。可惜的是,《赤壁下》绝对是《赤壁上》的“收线之作”……上集铺下的各条故事线和埋下的伏笔,都在下集开始没多久就一一收回。况且,由于《三国》当中的人物众多,在受到篇幅的限制下,导演根本没有闲暇好好介绍人物,如果没有看上集,下集一开始,将士们摆开阵势,除了几个要角,其他的人物都身穿大同小异的官服或盔甲,哪个是夏侯惇,哪个是张辽,哪个是曹洪,还真的相当难辨认。所以,如果以单一电影来看,《赤壁下》是缺少了一定的完整性的。
由此可见,从表面上的大处来看,吴导这次确实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打胜漂亮一仗!但若细微地咀嚼《赤壁》上下两集,顿时会出现许多不舒服的地方。首先,就是吴导本身最擅长的“双雄”模式的兄弟情谊。说到这样的模式,大家绝对忘不了《喋血双雄》里周润发和李修贤的惺惺相惜,甚至是《Face Off》里Nicholas Cage和John Travolta的较劲。但是来到《赤壁》却落到了原著故事中本来各怀鬼胎的周瑜和诸葛亮身上。若上下集同看,尚且勉强地前后呼应,可是如果单单看下集,也就会有前后不一的感觉,因为战场上是周瑜和赵云的“双雄”,幕后时却又回到周瑜和诸葛亮,这段“三角关系”是挺别扭的。况且,《三国》里的诸葛亮和周瑜本来就是各为其主,各怀鬼胎的,而且连场的较劲何等精彩?在电影中却突然变成令许多观众“毛骨悚然”的暧昧关系!
接着,就是吴氏风格的幽默和设计。《赤壁上》尚且有些过瘾之处,如:诸葛亮因为居住于隆中,所以背景是农夫;刘备早年卖鞋为生,所以兄弟们的鞋子都是他亲自编的;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实是为了小乔;周瑜除了琴棋书画,还是出得厅堂,入得马房的“新好男人”等……都相当有趣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但《赤壁下》却有些过火了,如《三国》当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孔明借东风》竟然变成“我耕田多年的心得”,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却变成周瑜一句“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和关羽的一句“你过时了……”(上集明明还加查了曹操放走关羽的伏笔,在下集却完全没有交代,败笔也!);周瑜和黄盖自编自导的“苦肉计”变成了曹操因为小乔而“竟然输给了一杯茶!”等情节(没有漠视女性的重要性,可是这样的改法会不会离谱了呢?)……或许这些小细节对于不熟悉历史或原著的朋友或单纯向往看一部好电影的观众来说,根本没什么大不了,不值一提,可是对于熟悉《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观众朋友,这些细微的删改却成为了主要的遗憾……
以此为由,吴宇森导演纵然拍出《三国》的气势、浪漫、悲壮,却因为细微的修改而坏了《赤壁》应有的完整性……难道片中曹操那句“我竟然败给了一杯茶”正是吴导自嘲的暗喻?

No comments: